□記者 王瑋 通訊員 張曉東
不久前的一天傍晚時分,當忙碌了一天的王瑛拖著疲憊的身體返回家中的時候,一封張貼在社區公開欄的感謝信瞬間讓她感到十分欣慰:
“王瑛大姐從4月15號來給我母親護理。每天她一進門就開始打掃衛生、取水,定時給老人換紙尿褲、洗衣服、喂飯等,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。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,感謝王瑛大姐為我母親的付出!”
寫信的是淄川區洪山鎮大街社區失能人員沙良芝老人的小女兒,王瑛則是一名特殊困難家庭失能人員護理員。老人的小女兒在信中寫道,正是憑借自己的勤勞與耐心,王瑛贏得了母親的信賴,每天只要她一到家里,老人的精神狀態都會變得特別好。
無獨有偶。
博山區的閻先生多年前突發腦血栓,現如今只能坐在輪椅上,“兩便”不能自理,生活質量大打折扣。閻先生的兒子肢體殘疾,兒媳輕度智力殘疾,家庭情況十分窘迫。自他們家被納入特殊困難家庭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服務項目后,護理員盧久霞每天都會去打掃衛生并對其生活進行照護,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走上了正軌。
同樣的事例在我市還有很多。在照料的過程中,護理員們把護理對象當做自己的親人,把護理對象的家當成自己的家,在打掃衛生、清洗衣物、買菜做飯、助醫看病、理發剪指甲,甚至是修理電器、修葺房屋的過程中,把政府的關懷和愛一點一點地植入到特殊困難家庭失能人員的心里。
“市政府于2020年3月4日出臺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對特殊困難家庭人員救助的意見》,一年多以來,在市民政、財政部門和各級黨委、政府共同努力下,全市范圍內逐步探索形成了對特殊困難家庭失能人員‘物質+救助+服務’的護理模式?!笔忻裾C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對記者說。
據了解,傳統的親友照護方式不專業,不規范,不全面,失能人員生活環境和精神面貌難以有效改善,這讓政府的救助初衷和資金的使用效果都打了折扣。
為了適應和滿足廣大特殊困難家庭失能人員的需求和意愿,我市由政府出資,購買社會組織、第三方服務機構服務。主要面向那些居住環境較差、照護服務缺乏、因病返貧致貧、孤獨無助的城鄉低保、特困供養、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持續支出型家庭、低保邊緣家庭等特殊困難群體,評估劃分出重度、中度、輕度失能三個檔次,分別按照每人每月60小時、45小時、30小時以及城市每人每小時15元、農村每人每小時10元的標準,提供居家日??醋o、生活照料等服務,并對“兩便”不能自理且長期癱瘓在床的失能人員,發放被褥、床單、毛巾及紙尿片等生活必需品和照料護理用品。
照護主體和照護形式的改變,使失能人員環境明顯改觀,面貌煥然一新,不論是被照料者還是其親屬,都紛紛為政府的做法點贊。
“目前,我市各區縣通過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,引進了山東錦陽養老集團、家豪養老公司、12349養老中心以及源泉鎮長壽山醫養健康園等多家照護服務機構,為全市1.5萬名特殊困難家庭失能人員,固定安排了4000余名專職護理員?!笔忻裾贮h組書記、局長楊剛告訴記者,今年上半年,市及區縣政府共投入專項資金3000余萬元,提供助餐、助行、助潔、助浴、助醫等專業化居家照護服務,確保了這部分困中之困、難中之難的弱勢群體生活得安全、體面,有尊嚴、有品質。
編輯:張劍